辩证唯物论
7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1 | graph LR; |
1 | graph LR; |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历史贡献:
- 创立了唯物史观
-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8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共性和个性
- 普遍和特殊
- 具体和抽象
整体和部分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定义方式)
物质的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史客观实在性。
9 物质和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两者不可分割: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两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10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概念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变化)中有静(稳定),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11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间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不可分割。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具体事物时空有限),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整个物质世界时空无限);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时空绝对存在),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运动速度突破极限,时空发生变化)。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意识的起源
-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 人类的意识
-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重要)了意识的发展。
- 其他因素都是重要因素。
意识的本质
意思是特殊的物质(不是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近似正确的认识),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意思->实践具有能动性)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
对立统一,斗争同一,矛盾
相互区别 | 相互联系 |
---|---|
1.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 1.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
2.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 2.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
3.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 3.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1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4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实质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意识仍是人类独有的)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的原因
-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1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批判二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批判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批判旧唯物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表现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把历史过程看成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也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也是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COPYRIGHT (c) OLENCER. ALL RIGHTS RESERVED.
- Title: 辩证唯物论
- Author: OLENCER.
- Created at : 2023-07-04 10:40:00
- Updated at : 2023-07-07 16:49:51
- Link: https://olencer.github.io/考研/1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论/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